
个人简介
王培友,男,山东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元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理事等。参编全国汉语言专业本科骨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个人研究领域为:理学文化与近古文学、宋明理学诗学会通、宋明理学美学等。
为本科生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儒学及宋明理学经典选读》《唐宋诗歌鉴赏与分析》等。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欧阳修诗词研究》等。
为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宋明理学话语研究导论》《古典学学术传统与文学研究方法论》等。
一 、独立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1.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元代理学诗文献集成与研究”,2021年获批,进行中。
2.独立主持2018年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诗词语言艺术原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之子项目“唐宋诗语言艺术比较研究”,结项。
3.独立主持北京语言大学2020年重大专项项目“中国历代理学文论文献集成与研究”,进行中。
4.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诗研究”,2019年8月结项,成绩优秀。
5.独立主持并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宋明理学诗诗性品格及其国际化问题研究”,2020年7月结项,成绩优良。
6.独立主持北京语言大学2013年重大项目“两宋理学诗研究”,已结项。
7.独立主持北京语言大学2012年后期项目“宋代诗歌的文化观照研究”,已结项。
8.独立主持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一般项目“哲理与诗的会通:宋代理学诗研究”,已结项。
自2008年至今,参与其他学者主持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项目(重大、重点和一般)共10项,研究领域涉及:文献学、经学、诗学、哲学、音乐学等。
二、个人专著
1.独著,《宋代理学诗研究》,83.7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
2.独著,《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33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4月。
3.独著,《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28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
4.文献整理,《三鱼堂文集》,30万字,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5月。
5.独著,《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32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6.独著,《宋诗品格与两宋文化生态》,4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7.合著:《中国诗歌史》(宋代卷)(4/8),92万字,2012年6月。
8.合著:《宋代士大夫文学研究》(论文集),33万字(本人撰写2.2万字),2011年6月。
三、 已经发表的主要论文
1. 张栻的“生意”书写及其理学诗史价值,国际儒学(中英文)(CSSCI扩),2025.3;
2. 宋元理学“道在日用”的历史流变及其意蕴生成,南开学报(CSSCI),2024.6;
3.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北方论丛,2024.6;
4. 宋元理学“理”话语的先秦思想来源及其类属划分依据,中国文化研究(CSSCI扩),2024.3;
5. 基于理学“发明”的宋元理学诗表达方式及其文本形态,北方论丛,2023.4;
6. 宋明理学诗学会通研究的学理基础、存在问题与研究策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CSSCI),2023.2;
转载:2023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转载4600字。
7. 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意蕴的历史生成及其流变,国际儒学(中英文)(CSSCI扩),2023.1
8. 宋代理学求道“工夫”与理学诗表达之会通性学理考察,文学研究(CSSCI),2022.1。
9. 两宋理学“发明”话语流变及其典型形态考论,北方论丛,2022.1。
10. 两宋理学家诗人的多样性诗学渊源及其诗歌取法范式,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21.3;
11. 两宋理学“巧贼拙德”话语涵蕴、诗歌表达及其后世接受,清华大学学报(CSSCI),2021.1;
转载:202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4000字;
转载:202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转载:2021年《北京社科年鉴》全文转载。
12. 论朱熹、赵蕃、韩淲诗歌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CSSCI),2021.1;
转载:202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转载3800字。
13. 两宋理学“心性存养”涵蕴及其主题诗歌书写,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21.3;
14. 两宋理学家“玩物从容”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学术交流(CSSCI),2020.1;
15. 北宋庆历之际士人的“道”之“统”系追求及诗歌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20.2;
16. 论宋元理学“尊德性”涵蕴及其诗学表达问题,东方论坛,2020.1;
转载:202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卡片”转引“摘要”部分。
17. 邵雍“击壤体”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北方论丛,2020.1;
18. 论两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文学研究(CSSCI),2019.2;
19. 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阐释及中国文学新阐释学建构的思考,华中国学,2019.1。
20. 两宋理学:“象物比德”话语与诗性表达,东方论坛,2019.3;
21. 论两宋理学诗历史客观存在及其诗作留存数量问题,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9.1;
22. “巧贼拙德”命题的文化渊源及其语义关联进程,齐鲁学刊(CSSCI),2018.4;
23. 论两宋理学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之历史客观存在,北方论丛(CSSCI),2018.4;
转载:201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卡片”转引“摘要”部分。
24. 宋末元初理学家的学术路径及其诗歌创作实践,孔子研究(CSSCI),2018.4;
25. 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南开学报(CSSCI),2018.3。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6. 论北宋洛阳地域文化与洛阳士人诗歌主题,文化与诗学(CSSCI),2016.2;
27. 从理学家文道观、道器观矛盾性看理学自律性缺失,中国诗歌研究(CSSCI),2016.1;
28. 论两宋理学“观物”与理学诗类型化主题及程式化表达,清华大学学报(CSSCI),2016.2;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转载:2016年韩凯主编的《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转引论文“摘要”部分。
29.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5.4;
30. “正名”文化传统与“文”的先秦语义及话语表达,西北师大学报(CSSCI),2015.2;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015年第4期转载3800字。
31. 论“车盖亭诗案”与北宋后期诗歌走向及品格生成,文学评论丛刊(CSSCI),2014.1;
32. 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南京师大学报(CSSCI),2014.2;
33. 论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与其诗歌创作实践之关系,燕赵学术,2014.2;
34. 论两宋理学“观天地生物气象”义蕴及多向性展开,上海大学学报(CSSCI),2014.2;
35. 唐宋诗之争、宋贤精神及宋诗文化生态研究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4.1;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年鉴》全文转载。
36. 论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征及其内在矛盾性,中国诗歌研究(CSSCI),2013.1;
37. 论两宋科举制度对诗歌发展之助力,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3.3;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研究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5000字。
38. 论两宋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及其文化价值,孔子研究(CSSCI),2012.6;
39. 论宋初百年偈语诗的诗性品格及其文化价值,清华大学学报(CSSCI),2012.4;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载:2013年张淼主编《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转引论文“摘要”部分。
40. 论两宋理学“气象”涵蕴及其诗性品格,兰州大学学报(CSSCI),2012.2;
41. 论欧阳修诗歌艺术的复合式结构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2.1;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42. 论宋初百年台谏制度建设与士人气节及诗格变迁之关系,求是学刊(CSSCI)2012.1;
43. 两宋“理学诗”辨析,文学评论(CSSCI),2011.5;
44. 宋初百年诗歌的礼仪载体功能及其诗学品格,社会科学辑刊(CSSCI),2011.5;
45. 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11.1;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8期转载4500字。
46. 论宋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与研究方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47. 黄庭坚统摄心性存养与诗歌艺术的方法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化研究(CSSCI),2009.4;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48. 诗歌“气象”何以能“近道”,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1;
49. 北宋前中期娱乐游玩风气与诗歌风貌之关系,中国诗歌研究(CSSCI),2008.1;
50. 《韩诗外传》的文本特征及其认识价值,孔子研究(CSSCI),2008.4;
51.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生产,兰州学刊(CSSCI),2008.1;
52. 五代社会心理转型与诗风变化关系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53. 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学术论坛(CSSCI),2007.4;
54. 2004年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