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二辑

【来源: | 发布日期:2023-12-07 】

2C3D2

《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二辑

华夏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编者的话

陈戎女

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12有不一般的象征意味,是个吉利数字。12不仅是计算数量的“一打”,在12地支纪法和12生肖中,12是代表一个完整序列的数字:它是一个过程的完成、终结,也开启下一个新的序列。本辑为《当代比较文学》第12辑,我们期望,它能担当起完成与开启的双重任务。

本辑开篇的推荐栏目“《云身》科幻哲理剧研究专栏”,关注一部非常“潮”的戏《云身》,这部火出圈的现象级科幻哲理戏剧于2022年、2023年分别在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上演,强有力地表现了智能社会里科学和人文的相互交融与舞台上的创造性转化。我们不乏敏锐地觉察,这部戏触及一个很新的领域,引领了风气之先。如果以学术话语表述,《云身》在戏剧舞台上再现和表述了21世纪科技和科幻(或不久将来的现实)引发的对人类存在本身的哲理思考。这部剧以及伴随它的学术讨论和研究,既是前瞻性的科幻文学研究,又是前沿性的戏剧舞台研究。《云身》的编剧是深圳两所大学的三位教授:陈跃红、吴岩和尹迪,2023年7月18日的《中国艺术报》索性称之为“三个教授一台戏”。虽然是知识分子写的戏,《云身》却不只是服务于知识精英阶层,它是哲理的、科幻的,但它关乎我们当下的每个人,因为它与快速演进迭代的科技文明、与智能的数字生命密切相关。这也许是它火出圈的原因。

我们邀请主创之一,南方科技大学的陈跃红教授组稿讨论这部剧和相关话题,陈跃红邀请了另外两位《云身》编剧撰稿,三位主创分别奉献了三篇稿件:陈跃红的《<云身>:学科交融的风景》、吴岩的《<云身>之外的三千六百字》、尹迪的《论科幻戏剧创作中科幻与戏剧的融合》。同时,该栏目还收入邓一光的《<云身>与人类自身危机的解决思考》、周思明的《元宇宙视阈下的未来思考与超验想象——科幻话剧<云身>观后札记》、杨果的《数字生存场景中技术与伦理的二律背反——<云身>与元宇宙的诗学反思》、陈劲松的《<云身>:科幻哲理背后的沉重肉身》四篇评论,四位专家探讨了元宇宙、人类危机、技术文明中的伦理困境等话题。这个栏目的七篇文章都不长,很好读,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知晓《云身》诞生的内在动机、来龙去脉,还能从作者、导演、剧评人和学者等不同视角,通透地理解围绕这部剧的当下思考和未来前瞻。栏目介绍可看陈跃红撰写的《主持人的话》,此不赘述。

再追加一条经过陈跃红教授确认的信息,两幕科幻哲理剧《云身》刚刚入围深圳市第十四届“创意剧场—深圳本土戏剧扶持计划”,正在筹备大湾区和国内巡演。《云身》大火之后,主创团队正在创作另一部科幻哲理剧,暂名《量子幽灵》,并计划最后做成科幻哲理剧三部曲,继续“跨学科共创嵌合的学术脉动”。

“梅兰芳跨文化研究”栏目再度推出,内容仍是由两位相关资深的译者冯伟教授、皮野教授筛选、编辑和翻译的信件和文章。冯伟在该栏目“主持人的话”中说,“梅兰芳访美(1930)和访苏(1935)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两篇译文,司徒雷登等人的《燕京大学成员与梅兰芳访美相关信件多则》和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等人的《苏联剧作家眼中的中国戏剧和梅兰芳》,分别是为30年代梅兰芳出访美苏的国际事件所提供的一手信件史料和来自外方的评价。这些翻译中展现的历史细节,填补了历史宏大叙事中一些大到不可思议的裂缝,读后慢慢思考为何会有这些历史裂缝(或误解),也相当有趣味。喜欢梅兰芳和戏曲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慢慢琢磨、体味。

读者诸君浏览了两个关于戏剧的栏目后,由主持人胡亮宇引领,就进入本期推出的新栏目“文化研究”。该栏目的四篇论文,王雨童的《“宣言”的政治:重返作为科技左翼文本的<赛博格宣言>》、邹赞与高晓鹏的《话语的“耦合”:编码/解码模式与文学翻译的文化效应》、胡亮宇的《重读的重读:在文化研究的时差中思考<黑色大西洋>》与陈琰娇的《意义重塑与女性意识的历史化:重探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展开了对那些已成为经典的文化研究文本的“重返”“重读”(如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霍尔的《编码解码》和保罗·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以及对女性主义影评的“重探”。“重”字在论文题目中的高频出现,说明这些论文理论反思的高度自觉。四篇论文的文本和批评的焦点各异,但如胡亮宇所言,“始终保持了与社会现实的血肉关联”——这也是“文化研究”的根本关切。

“文学理论研究”栏目中的两篇译文殊为不同。前一篇从俄文译出,尤·蒂尼亚诺夫的《文学事实》一文侧重于阐明文学形态(或曰体裁)与内核(或曰题材、主题)之间如何在发展中协调、演进的结构原则和历史。蒂尼亚诺夫的笔锋锐利,落语常斩钉截铁、不由分说,比如说“文学是‘不’间断的演变序列”,张冰的译笔传神地译出了这种独特的俄罗斯文论的文风,让我们惊讶于这篇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纲领性论著”的精妙观点。后一篇从英文译出,杜普雷的《谢林晚期哲学中神话的作用》论述了谢林晚期哲学(《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著作)中以三种潜能阶次理论分析作为宗教意识的神话的意义。一方面,谢林重视神话,始终将神话理解为独立的宗教意识和现象,神话构成启示的一部分,从而避免了以逻各斯思维贬低神话的哲学陈词;而另一方面,他最终仍以哲学思维“归纳”了神话,无论希腊神话,还是埃及神话、印度神话(甚至中国神话),都“归于一套哲学体系”,并以基督教作为神话的终极目标。即便如此,谢林带有观念论倾向的哲思在解释神话时,也不时予人新鲜的启发。

本刊常设的“经典与阐释”栏目推出三篇精彩纷呈的论文。梁庆标的《“反”鲁克丽丝何为: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至普希金的逆向形塑》追溯了欧洲文学(思想)史中以古罗马贞女鲁克丽丝为焦点的“反向”塑造,纵贯中世纪到19世纪,作者认为这类反向塑造借助“下降叙事”祛魅和消解正面德性女子的做法,虽然各位作家意图迥异,但实乃现代观念消解古典德性的脉流之一(其中马基雅维利居于关键位置)。作者深耕这个领域若干年,在这种类似“主题史”的论述中“瞻前顾后”,笔力游刃有余。张墨研的《计算批评的隐忧——莫莱蒂<网络理论与情节分析>再讨论》关注的是近年来大热的弗兰克·莫莱蒂,莫莱蒂主张用网络理论对文学文本内部进行“远读”,如他对中国和西方的重要经典《红楼梦》和《哈姆雷特》的“计算批评”。莫莱蒂的数字人文研究的确带来一些有趣的观察,如小说情节的人物关系的图形学显示,但是,张墨研论文题目中的“隐忧”二字已然表明了某种态度和判断:莫莱蒂的实验结论很冒险,网络分析可能会剥夺文学本身的创造力和人文属性。我们刊发这篇论文的目的不在于否定莫莱蒂的做法,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当然是前景广阔的,而保持一定的批判性反思,对于促进其健康发展,也不无裨益。年轻作者赵嘉宇的《王权的毒与药:莎士比亚<约翰王>中的王者之死》一文带来不少惊喜,论文聚焦于莎剧《约翰王》中王权作为药的双重性(既是毒药也是解药),并推进到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政治议题,用不义手段登上王位(毒药)的王者行使绝对王权,努力维持王权合法性和国家完整(解药),最后的结果是英格兰民族共同体作为新的秩序取代了宗教共同体和封建效忠关系。莎剧由此显示了王权的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这两种身体,以及身体败坏(被毒死)和身体净化、救赎的复杂过程。这篇论文的分析抽丝剥茧,重史料也重阐发,读来令人愉悦。

“书评”栏目推出王骁的《一部接受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所评图书为彼得·伯克出版于1996年的著作《<廷臣>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一部经典著作的欧洲之旅》,中译本202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研究的是流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现象级畅销书,即意大利外交官卡斯蒂廖内于1528年出版的《廷臣论》,以及它在欧洲几个世纪的载浮载沉。伯克分析了这本书接受语境中的变化和原因,更进一步,也思考了它在西方文明史中的地位。

第12辑的内容非常多元,从中国本土最新潮的科幻哲理剧和对数字人文的计算批评反思,到梅兰芳访美访苏的历史烟尘和文学经典在时光流转中的反向塑造与阐释接受,再到文化研究对当代社会的锋利解剖和新鲜观察。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感触和理解历史和当下、哲思与文心、批判与认可。当然,无论是何种研究,人文精神永不退场。

2023年是本刊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之年。3月,本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核心集刊(文学类核心集刊共11种)。数据库方面,2019年起本刊全文已被“中国知网”收录,今年又受邀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库”。进入各种重要的数据库不仅有利于扩大本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承认这对一本刊物的发展很重要),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方便读者有更多获取刊物文献的渠道。做好内容的同时,也让通达读者的渠道更多样、更畅通。

2023年9月25日初稿

2023年10月4日定稿

目录

【编者的话】陈戎女

【《云身》科幻哲理剧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陈跃红)

《云身》:学科交融的风景(陈跃红)

《云身》之外的三千六百字(吴岩)

论科幻戏剧创作中科幻与戏剧的融合(尹迪)

《云身》与人类自身危机的解决思考(邓一光)

元宇宙视阈下的未来思考与超验想象——科幻话剧《云身》观后札记(周思明)

数字生存场景中技术与伦理的二律背反——《云身》与元宇宙的诗学反思(杨果)

《云身》:科幻哲理背后的沉重肉身(陈劲松)

【梅兰芳跨文化研究】

燕京大学成员与梅兰芳访美相关信件多则(司徒雷登等 著 冯伟 译)

苏联剧作家眼中的中国戏剧和梅兰芳(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 伊利亚·巴切利斯 谢尔盖·拉德罗夫 著 皮野 译)

【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胡亮宇)

“宣言”的政治——重返作为科技左翼文本的《赛博格宣言》(王雨童)

话语的“耦合”——“编码/解码”模式与文学翻译的文化效应(邹赞 高晓鹏)

重读的重读——在文化研究的时差中思考《黑色大西洋》(胡亮宇)

意义重塑与女性意识的历史化——重探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陈琰娇)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事实(尤·蒂尼亚诺夫 著 张冰 译)

谢林晚期哲学中神话的作用(路易斯·卡雷尔·杜普雷 著 邢北辰 译)

【经典与阐释】

“反”鲁克丽丝何为——自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至普希金的逆向形塑(梁庆标)

计算批评的隐忧——莫莱蒂《网络理论与情节分析》再讨论(张墨研)

王权的毒与药——莎士比亚《约翰王》中的王者之死(赵嘉宇)

【书评】

一部接受史研究的典范之作——评《〈廷臣〉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一部经典著作的欧洲之旅》(王骁)

【《当代比较文学》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当代比较文学》征稿(见【北语文学院】公众号链接)

投稿邮箱

《当代比较文学》投稿邮箱:

ddbjwx@163.com

往辑回顾

19C7A

1AD1D

18FB4

13109

9DF5

91E50

950F

35898

30685

73B4

A51A

转自微信公众号——北语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