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党建领航 | 二十大报告古语词自学解读之天人合一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1-30 】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古语词,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智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主张。文学院党委组织文字文献研究生党支部、古代文学专门史研究生党支部和相关教工支部对这些古语词进行了自学和解读,现推出“二十大报告古语词自学解读”系列栏目,从古语词入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天人合一[tiān rén hé yī]

【原典】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

——《庄子·齐物论》

【释义】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而明确连用这四个字的是北宋时期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2 张载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人通过洞察人伦而知天理,通过知天理而洞明人事。二者相互交至,从而可以通过学习而致圣,把握天理而不失通达世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阐释的是“齐物”的思想。即人与万物统一于自然之中,区别是相对的。其所要表达的哲理意蕴是破除束缚与执念,追求精神的自由。而这里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万物不相竞,共存而为一的观念,也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考,具有生态伦理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以及人与万物关系理解的集中体现。

【内涵梳理】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3 这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井然有序地开展人类活动,方能与天合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庄之道,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思想理念,反对以人类为中心征服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 王弼注云:“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5 与《老子》中的这一观念类似,《庄子·山木》云:“人与天一也。”6 《庄子·齐物论》中亦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7 所传递的主要内涵,一是天地与人各在其次;二是人处于自然之中,实为一体。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虽各有其发展规律,但由于人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生共存,实际一也。故人与自然需相交相融、相互调适,方能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后世对这一观念多有阐发,宋代朱熹在《仁说》中言:“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8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言:“故无人也,人即天也;无物也,物即天也。”9也对人与自然实为一体做了进一步阐发。

古人“天人合一”观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对当下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继承、发扬其中人与自然相融相汇、和谐共存的精神内涵。《礼记·月令》云:“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10 在春日里,祭祀山林川泽不用母畜,禁止伐木或毁坏巢穴,禁止杀害幼虫、或伤害已怀胎的母兽和各类小鸟、小兽。这是古人观察自然、尊重自然、恪守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也倡导世人要积极面对自然的警示,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德、善之心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论语·述而》中述孔子言行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1 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取之有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2 体现了顺应自然、取之有时,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使自然资源复育与再生的智慧。保护生态完整性,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

【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提及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2014年5月15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讲话首次提出阐释中国和平发展基因的“四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2017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包括“天人合一”在内的思想智慧,“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在进行经济建设时要立足长远,将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应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对自然心存敬畏,对自然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汲取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智慧,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中的每一份子也需要行动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行动善待自然,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推动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实现永续发展

1[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 点校:《庄子集解•卷一 齐物论第二》,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第19页。

2[宋]张载 著,章锡琛 点校:《张载集•正蒙 干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65页。

3[宋]朱熹 撰,廖名春 点校:《周易本义•卷之一 周易上经•干》,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第1版,第41页。

4陈鼓应 著:《老子注译及评介•注释今译与引述•二十五章》,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2版,第159页。

5[魏]王弼 著,楼宇烈 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上篇•二十五章》,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1版,第65页。

6[清]郭庆藩 撰,王孝鱼 点校:《庄子集释•卷七上 山木第二十》,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3版,第690页。

7[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 点校:《庄子集解•卷一 齐物论第二》,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第19页。

8曾枣庄、刘琳 主编:《全宋文 第二百五十一册•卷五六三九 朱熹二一二•仁说》,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30页。

9[清]王夫之 著,王孝鱼 点校:《庄子解•卷二十五 杂篇 则阳》,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1版,第303页。

10[清]刘沅 著,谭继和、祁和晖 笺解:《十三经恒解 笺解本•礼记恒解•卷六 月令》,巴蜀书社,2016年1月,第1版,第107页。

11[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 论语注疏•卷第七•述而第七》,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版,第5393页。

12[清]阮元 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三 孟子注疏•卷第一上•梁惠王章句上》,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版,第5798页。

撰稿|潘雪(文字文献研究生党支部)

吕陆曦(古代文学专门史研究生党支部)

审校|杜雪(教工第三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