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主办的“古代典籍阅读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于11月25日晚间迎来第十一讲。此次讲座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勇老师带来了“探求汉语词汇理据的几种方法”的专题报告,讲座吸引了校内外近200位师生参加。讲座由游帅老师主持。
在汉语里除了原始名称,理论上大部分的词其内部形式都有可释性。但历史文献中很多词语往往会因形义关系疏离等原因,不易索解,只有探明其理据才能更为准确地释义。因此,词语理据问题的研究毫无疑问能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古代典籍阅读学习和研究的扫清基础障碍。王勇老师的讲座围绕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对理据的认识以及探求汉语理据的方法三部分展开。其中报告重点结合大量精彩实例为我们介绍了探求词语理据的几种方法。
着眼于词汇外部因素的方法,王老师条举了审辨形音、探求文化等数种,其中审辨形音的方法具体又细分作异形词互证、辨重叠两个大类进行介绍。报告指出一组异形词中,可能存在能体现该词理据的成员,或者存在部分体现该词理据的成员。将各成员所提供的理据信息拼接起来,便可得到该词理据的完整信息。而关于“辨重叠”则指出近代汉语方俗词中有不少与拟声词语音模式相类的变形重叠词(分音词、切脚词、嵌l词等属此类),这类词的产生是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在后世的自觉运用,其主要推动力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强大趋势。根据其发展规律,往往可以反溯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并还原其原始形式。
着眼于词汇内部因素的方法,王老师条举了同义词互证、词法模式参证、词义系统参证等数端。所谓“同义词互证”主要基于词义类同引申和词的词法结构、语义结构、意义结构三者之间对应关系这两大规律。而“词法模式参证”则基于同模词有固定的组合模式和意义类型,并具有能产性等特征。至于“词义系统参证”乃可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一是从词义引申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同一个意义可能的引申方向和引申结果;二是从概念词化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同一个概念的词化过程中可能的意义来源。而这两个方面的考量均可为词语理据的探寻提供参证。
王老师的报告条分缕析,举证丰富,论证严谨,逻辑性强,范式作用鲜明,很好地展示了语言的系统性和语言学研究的逻辑性。报告结束后,王勇老师详细回答了线上听众的热情提问,古汉语教研室魏兆惠、梁慧婧、闫翠科等老师也先后与王勇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讲座在持续了两个小时后圆满结束。
近期,“古代典籍阅读学术沙龙”将继续举办第十二讲,该讲次邀请到了浙江大学王挺斌老师做客沙龙传经送宝。敬请大家留意相关动态,欢迎感兴趣的同仁积极参加。
文|文学院
图|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