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讨会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06-02 】

5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我校国际关系学院贾烈英院长、王为民老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和外交学院主办。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近百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全国近三十所地方和军队院校及科研机构。外交部、中联部的几位领导和前任大使出席了会议。《求是》杂志、《世界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学术刊物编辑及媒体人士也参加了本届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和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分别致辞,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保国主持。秦亚青教授指出,中国的外交应该突破三个陷阱,即:修昔底德的“战争不可避免性”陷阱、保罗·肯尼迪的“帝国战线太长”陷阱、奥尔森的“集体行动困境”陷阱。同时,中国应该统筹国际与国内政治,做到相互协调助益。

大会主题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岳教授主持。前驻埃及、沙特等国大使、中东特使吴思科先生首先就“一带一路”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体现发表了看法。

前驻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大使高玉生先生则从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和中俄美大国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发言。他指出邓小平的“二十四方针”针对的是当时的特殊时期,党的十三大报告关于和平外交的布局才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中国的外交具有独立自由、和平外交、不结盟、非意识形态化特点,认为中国无力也无意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认为,学者的使命是独立思考,吸取历史教训,要注意避免苏联的老路、吸取欧洲国家崛起的教训,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思想资源。他建议中国应该搞好“一带一路”,发挥陆权优势,避免和美国在海上交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研究员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发生巨大变化,而中美关系也发生重大病变:实力地位变化、战略态势变化、战略基础变化、战略环境变化。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也相互捆绑。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在观念、理论与战略层面创新。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教授对中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总体安全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应该倡导相对应的“可持续安全”。中国应该避免陷入西方的安全观话语体系,应该提倡全新的“海陆和合论”,以在今天的地缘政治中发展。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常务副部长唐永胜教授认为在今天国际格局与体系转型时期,诸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美国世纪论、G2时代等单一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么一个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国应该更加准确的把握自身国家定位,更加有效地与其他国家战略互动,更加积极的在战略规避与战略进取中取得平衡。

中国政法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孙承教授讨论了安倍内阁对俄政策与日俄关系的问题。他指出,安倍内阁成立后积极发展对俄关系,意在乘俄困境解决领土争端、加强能源合作、离间中俄关系以包围中国。

主题报告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外交新理论与新领域”、“当前的大国关系”“亚洲安全与大国外交”及“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四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分组发言与讨论

下午4点50分,本届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圆满闭幕。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李群英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联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余云先生和外交学院院长助理高飞教授分别发表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加强各兄弟院校及外交部、中联部等外事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国外交事业和外交学学科建设的发展。